國際能源署:加快能源轉型將使能源更便宜
5月30日,國際能源署發布了《可負擔且公平的清潔能源轉型戰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加快向清潔能源技術轉型可以提高能源的可負擔性,有助于緩解消費者生活成本壓力。
報告明確,為了實現到2050年的凈零目標,全球各國政府需要在清潔能源領域進行額外投資。這樣,未來十年全球能源系統的運營成本有望降低一半以上。最終,消費者將享受到一個更為實惠且公平的能源系統。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相比依賴于化石燃料的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在其壽命周期內已經更具經濟優勢,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在新一代清潔能源中成為更加經濟的選擇方向。在應用方面,即使購入電動車輛(包括兩輪和三輪車)的前期成本可能較高,但因其在使用期間運營費用較低,通常也能為消費者節省開支。
清潔能源轉型的收益與前期投資水平密切相關。報告強調,當前全球能源系統中存在著不平衡現象,主要體現在對化石燃料補貼的高占比上,增加了清潔能源轉型的投資難度。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2023年全球各國政府共投入約6200億美元用于補貼化石燃料的使用,而面向消費者的清潔能源投資僅為700億美元。
報告分析,加快能源轉型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經濟、實惠的能源服務。隨著電動汽車、熱泵和電動機在多個行業中的廣泛應用,電力將大幅取代石油產品。預計到2035年,電力將取代石油成為主要消費能源。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數據明確表明,越快進行清潔能源轉型,政府、企業和家庭的成本效益越高。所以,對消費者來說,更加經濟實惠的方法是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但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新興的清潔能源經濟中穩固立足。”
該報告根據世界各國行之有效的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建議,旨在提高清潔技術的普及率,使更多人受益。這些措施包括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能效改造計劃,制定并資助高效的供暖和制冷方案,鼓勵購買和使用綠色家電,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推廣二手電動汽車市場等,以緩解能源轉型可能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政策干預在解決當前能源系統嚴重不平等問題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可持續能源技術對于實現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至關重要,但對于許多人來說,這些技術仍然是遙不可及的。據估計,近7.5億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人口無法獲得電力,而超過20億人則因缺乏清潔的烹飪技術和燃料面臨生活困境。這種能源獲取的不平等性構成了最根本的社會不公,亟待通過政策干預加以解決。